天宫一号是一款太空射击类的手机游戏。天宫一号里超赞的游戏,无尽的星空,全新的冒险。射击塔防,完美的结合。喜欢的玩家来感受一下吧。带给你绝佳的体验~
天宫一号简介:
天宫一号是一款创新玩法的太空射击游戏,无需联网即可畅快运行。游戏以未来空间站为题材,玩家可以建造的不同的空间站,来抵御外星舰队的入侵。喜欢科幻和射击游戏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哦!
天宫一号特色:
射击与塔防完美结合多种酷炫武器可以选择,越升级弹幕越炫丽!建造多种空间站,帮你来一起消灭敌人!打飞机赚金币,打的越多赚的越多。游戏采用精心设计的3D游戏场景,让玩家有较强的体验感。多种多样的炮弹类型,震撼人心的BOSS战。各式新颖战机供玩家选择,畅爽的射击体验,惊心动魄的炮弹轰击!
更多相关介绍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内部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完成我国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任务,并进行了二次自动交会对接。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天宫一号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宫一号在轨运行1630天,不但完成了既定使命任务,还超设计寿命飞行、超计划开展多项拓展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设运营和载人航天成果应用推广积累了重要经验。与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天宫一号简介
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试验平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研制。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内部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设计在轨寿命两年,实际在轨四年半,超期服役并开展多项拓展技术试验。天宫一号搭载长征二号FT1火箭,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天宫一号主体为短粗的圆柱型,重约8吨,直径比神舟飞船更大,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天宫一号自入轨以来,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圆满完成6次自动和航天员手控空间交会对接,完成了航天器组合体控制与管理、航天员在轨驻留保障、航天员在轨维修操作等一系列技术试验验证,开展了对地遥感应用、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和空间材料实验,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和应用成果。天宫一号还是我国第一个“太空教室”,在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期间,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配合下,为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飞行期间,天宫一号成功验证了自动及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
为了充分发挥天宫一号的综合效益,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后,我国科学家针对天宫一号超设计寿命飞行的特点,综合考虑飞行器自身的平台状态和设备功能,以及我国后续载人航天技术试验验证需要,科学制定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规划,精心运营维护,严密实施监控,先后进行了多项拓展技术试验和验证。
2016年3月16日,已在轨工作163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由于超期服役两年半时间,其功能已于近日失效,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天宫一号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宫一号设计与开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介绍,天宫一号的任务方案早在1992年国家制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时就已确定。按照“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要进行交会对接,就必须研制目标飞行器。实际上,作为载人航天战略的一部分,研制目标飞行器的大方案,在早期规划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2002年,在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审查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任务方案得到通过。但天宫一号还尚未定名,只是称为“目标飞行器”,缩写:MB。2006年,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并命名为“天宫一号”,缩写从MB变为TG。
在2010年的珠海航展上,被问及为何给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命名为“天宫”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王菡表示,人们把住得最舒服的地方叫做宫殿,而将空间实验室命名为“天宫”,则是希望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与宫殿一样舒适。天宫一号的名字还让人联想起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起以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应该会很好地得到国人的共鸣。
天宫一号并非空间站,而是迷你空间实验室,重在试验交会对接技术,为我国将来建设空间站做重要的技术准备。回顾其他国家的空间站发展历程,都有“试验”过程。试验阶段的航天器和成熟阶段的空间站,有明显区别。前者在轨寿命通常低于5年,而后者可达5到10年,或更长;前者规模小,对接口少,缺乏扩展能力,后者通常有2个对接口以上,能同时对接载人、载货运输器,或专用实验舱;前者的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较短,一般是几十天,而后者的航天员一次在轨时间大多为百天以上;前者的燃料和消耗品原则上要一次带足,后者则用货运飞船多次补给;前者的有效载荷设备很少更换,后者可多次更换并增加实验仪器。天宫一号与国外试验性空间站在功能和用途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质量较小,约为8吨,而国外试验性空间站都为20吨级以上,因此称其为简易“空间实验室”更加合适。
2008年中国首次披露“天宫一号”发射计划。其模型在2009年春晚亮相,此时,天宫一号初样产品的研制生产已基本完成。到2010年,天宫一号完成总装,转入电性能综合测试阶段。2011年天宫一号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测试工作。并于2011年9月29日使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升空。
天宫一号是一个短粗的圆柱体,内部分为两个舱。前半部分是实验舱,前端有一个对接机构,还有一些实验袋,可进行一些医学、再生生保实验等;资源舱为飞行提供动力,也是航天员生活工作的密封舱。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能够区分上下,在内部一面涂浅乳白色,表示天空;一面则是土黄色,表示大地。
牛铺软件园提供《天宫一号》v1.0 手机版 下载,该APP为,文件大小为28.62MB,推荐指数4颗星,作为飞行射击中的顶尖厂商,完全可以放心下载哦!
∨ 展开